防范再融资演变为“再圈钱”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作者:李华林
近日,证监会就上市券商再融资进行回应,表示将充分关注上市券商融资的必要性、合理性,把好股票发行入口关。再融资一时成为市场关注的热点。
再融资带有一个“再”字,意味着不同于首次公开募股(IPO),是企业成功上市后再次向投资者筹钱,一般包括公开发行、定向增发、配股等多种形式。合理有效的再融资能够改善公司流动性,助力企业成长,是促进社会资本形成、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
对于上市公司必要的再融资需求,监管部门一直持支持态度。2020年2月份,证监会发布再融资新规,从锁定期、减持、发行规模等多方面给上市公司再融资“松绑”,以帮助有发展潜力的优质公司利用资本市场发展壮大。一大批上市公司因此获得再融资“活水”,2022年,沪深市场IPO和再融资合计超过1.4万亿元,市场活力持续迸发。
成效看得见,再融资引发的争议也不少。主要表现在,有的上市公司频繁大规模增发、恶意“圈钱”,把股市当成“提款机”;有的上市公司肆意挥霍融资资金,用来投资理财,甚至供大股东任性消费等;还有的上市公司将再融资视作利益输送、操纵市场的手段,不断上演“定增+利好消息+大股东减持套现”的戏码等,如果放任此风蔓延,势必会动摇再融资制度根基,危害证券市场健康运行。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对优化融资结构、推动直接融资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如何让好的制度发挥出好的效应,防止再融资演变为“再圈钱”,考验着监管部门、上市公司等多方智慧。
防止再融资演变为“再圈钱”,需要监管部门睁大眼睛,把好再融资入口关。对于业绩较差、净资产收益率低的上市公司,可对其融资规模进行适当限制,提高融资门槛、控价控量;对于频繁再融资、巨额融资的上市公司,可拉长其融资间隔期,防范公司高价“圈钱”;对于滥用融资资金,进行利益输送、操纵市场的行为,则要“零容忍”“出重拳”,用严惩重罚促再融资制度正本清源、返璞归真。
上市公司要做大做强,离不开资金的“补血”,但需掌握好融资的“火候”,不能过度依赖高资本消耗来支撑业务增长。在决定是否再融资、融资多少时,应结合自身经营状况、市场发展战略和价值创造能力等审慎决策,既不能为了跟风而盲目融资,更不能为了“圈钱”而随意融资。在规划融资资金去向时,应科学统筹、全盘布局,把钱投向真正需要的地方,用来滋养主营业务,利用好资本市场提升核心竞争力。
类似于“零和游戏”,再融资通常会增加上市公司股份,而摊薄原有股东利益。上市公司实施再融资时,回报投资者意识也需跟上。一方面,要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及时做好信息披露,公开融资去向、用途和使用进度等,尊重投资者知情权;另一方面,要利用融资资金切实提振业绩、夯实基本面,用过硬的企业竞争力回馈投资者信任。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资本市场是大家共同的市场,其充沛的源头活水,既需要监管部门畅通直接融资渠道“开源”,也需要上市公司克勤克俭“节流”。如果一味向市场索取、毫无节制浪费,必然会招致投资者“用脚投票”,再丰富的源头之水也将枯本竭流。(李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