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面”面观
话说天下面食,中国为最,中国面食,山西为最。有诗为证:
天下面食数太原,山珍海味难比鲜。味压神州南北地,舌上泾渭天下先。
【资料图】
诸位看官,这首诗为现代美食家宋宪章先生所题,夸的正是山西的面食。专家考证,说这四川的“担担面”,兰州的“牛肉面”,上海的“阳春面”,北京的“炸酱面”,甚至日本的荞面,韩国的凉面,意大利的通心粉……要是追朔其源渊,多多少少都会和山西的面食扯些关系,沾点边。
其实,单是山西的面食,据不完全统计,就有四百多种。山西境内,从南到北,没有一家不吃面食,最令人叫绝的是一周七天、一天三顿,没有重样的。
山西人自古以来就爱吃面,古人就曾云过:“并代人苦于嗜面”。能把面食吃成一种苦苦追求的嗜好,在外人看来,可能有点不可思议,可你若是尝过山西“一面百样,一面百味”的面食,自然就会容易理解,而且一定会情不自禁地爱上它。
很久以前,有一位叫敏政的相公,路经太原,吃了一碗“美如甘酥色莹雪”的面食,刚“一匕(筷子)入口”,就禁不住“心神融”,一口就能吃出愉悦快感的滋味,由此也可见山西面食的独到魅力了吧。
山西的面食文化,从可考算起,至少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山西人乐悠悠、美滋滋地把面食文化琢磨到极致,发挥到极致。
先说用料之广泛。拜老天爷所赐“地理之便”,山西跨越暖、寒温带,纵横交错的山林、盆地、河川和黄土高原,滋养着小麦、高粱、玉米、荞麦、莜麦、杂豆、黍米等五谷杂粮,山西人不负天意,就把这些“天地精华”都通通化作营养丰富,花样繁多的各类面食。
再说做法之多样。煮着吃、炒着吃、焖着吃、煎着吃、烩着吃、煨着吃、汤吃、干吃、凉拌着吃、蘸佐料吃……可谓蒸煮煎炸焖煨炒拌,凡是能想到的烹饪方法,山西人都将其揉搓到山西的面食文化中,而且样样精绝。
便说这“煮面”一项,山西人就能演练出削、剔、拨、擦、抿、压、拉、搓等20多种技法,厉害吧?要说耍面的技艺好,那口味更没得说。待面从锅里捞起,再浇上酱卤蘸汤,谓之浇头,那个浓,那个香……还有那菜码小料,春夏秋冬四季而异,酸甜苦辣五味俱全……
什么,不要往下说了,已经流口水了?好,先给您细细介绍几款太原的特色面食,包您看得流口水。
银鱼翻浪刀削面
山西刀削面堪称天下一绝,尤以刀工、削技见长,颇有几分功夫手段,极具艺术观赏性,人称“飞刀削面”。
且看那削面的师傅,站在热气腾腾的铁锅前,一手托面,一手持刀,从上向下往锅里削,一刀赶一刀,一叶连一叶,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后,落入汤锅。有些饭店的面食大厨,还会剃个锃亮的大光头,把面放在头顶,左右开弓削。甚至有些还会背对铁锅,杂技般地耍起“飞刀”,于时,“一叶落锅一叶飘,一叶离面又出刀,银鱼落水翻白浪,柳叶乘风下树梢”热闹而又诗意的场面便会呈现,让您眼花缭乱。
看官,这刀工可一点都不简单,一来速度快,据说水平高点的面点师每分钟能削近二百刀,每小时能削25公斤的湿面团;二来水平高,若用一般平刀,削出来的面叶儿是扁条,若是三棱弯刀,削出来的面叶儿则呈三棱形,但无论哪一种刀法,出来的都是宽厚长度一样,要的可是真功夫。
如果您手也痒痒,想在家练练,务必参照以下秘诀:“刀不离面,面不离刀,胳膊直硬手平,手端一条线,一棱赶一棱,平刀是扁条,弯刀是三棱。”当然,这面能不能削到锅里,就看您的本事了。
当然,这刀削面自然还是山西的师傅做出来的正宗,吃起来是内软外筋,软中有韧,不但利口,而且容易消化。
刀削面的吃法更是多样,配以各种荤素浇头、打卤,或是烹炒或是凉拌,均有独特风味,若再来上一点点山西老陈醋,食之更是妙不可言。
白帘飘飘刀拔面
词云:“拥出堆雪,卷玉脂长条,轻扑粉,叠数遭,刀横掘刀,躬虚腰,一声令下,地动山腰,刀声咚咚千浪翻,手影闪闪白帘飘。”
诸位看官莫要误会,这首词描述的可不是武林高手练功的情景,也不是沙场点兵的阅军场面,而是山西面食师傅耍刀的场面。当然,他耍的是一把菜刀,目的只是想给您做一碗“刀拨面”。
你若还是不信,且看我给您还原一段历史的场面。话说公元1964年,山西省召开了一场全省面食界的技术比武大会。快看,新道街面食馆的胡乃花师傅,手持一把奇怪的大刀隆重登场了。
先看胡师傅这把刀,虽然轻飘飘的,估模也就2.5公斤左右,可是造型独特,两端都有柄,长约60厘米,刀刃是平的,成直线,不带“鼓肚”。当然,衡量高手的标准不在于刀,而在于技。
快看,胡师傅动手了。他先是将白面和水按2:1和成面团,,饧10分钟后,放到案板上,正所谓“拥出堆雪,卷玉脂长条”,然后将面团用擀杖洒上淀粉,一层层叠起来,哇!叠了约有六七层,足足5厘米厚,正所谓“轻扑粉,叠数遭”。
接着,他拿出一个专用小案板,放在沸水锅边,然后将叠好的面条放在案上,这时,他亮刀了,正所谓“刀横掘刀,躬虚腰,一声令下,地动山腰”,只见他双手紧握刀柄,刀身横在面片上,由远而近倒着下刀,用力一切一拔,直接拔入沸腾的锅里,这拔出的面十分整齐,粗细一致,断面成小三棱形,条长半米有余。
胡师傅也不亏是快刀手,他以每分钟106刀,出面条630根的速度,刀起面落,速度之快,急如闪电,5公斤以上湿面团瞬间即完,而且条条散离,毫不粘连。
如果您想见识这样的场面,想尝尝以这样的功法做出的“刀拨面”是什么样的滋味,那就来吧。捎带说一句,刀拔面煮熟捞出,需要过一遍温开水,然后是炒食,浇卤,还是凉拌,就由您来决定了。
筋道耐嚼大拉面
大拉面,俗称扯面,也叫抻面、甩面,是山西的四大面食之一。
早在清末时期,山西就流行一种“其薄等于韭菜,其细比喻挂面”的“桢条面”,古书上说这种面食不但具有“耐煮不断,柔而能韧”的特点,而且“可以成三棱子,可以成中空之形”,应该算是扯面的前身了。
拉面最大的特色就是“能扯”。传统拉面的做法,看似普通无奇,一般就是把精粉、水、盐按100:50:1的比例,加碱少许,将盐、碱用水溶化,搅和成面团,饧20分钟后,放在面案上揉成面条坯,然后用双手各执一端,合拢旋成麻花形,如此反复8次(一次叫一扣)达到粗细均匀时,放在案板上用干面粉滚匀,去掉两头,双手各执一端上下抖动、用力抻拉,拉开、并拢,再拉开、再并拢,如此反复,待粗细得当时,即可下锅开煮。
有人做过一个有趣的计算,那就是一个拉面好手,一分钟能把3斤面团抻拉12次,共计8192根,连起来有6公里长,由此可见这面的“扯”劲何等厉害。更厉害的是,有一种叫老不死拉面的,可以把拉面拉细到一根针孔能穿二十多根头发丝的程度。
由于大拉面面质柔滑劲道,颇受市民喜爱,因此相应的大拉面表演在太原街头的巷尾也就不鲜见。为了美观和营养,面团还常常拌上绿色的蔬菜汁,这样在表演拉面的时候,面食师傅就如两手织毛线一般,整个景象又如碧绿的瀑布哗哗泻下一般,颇为壮观。片刻之后走上前去,您看到拉好的面已如丝般纤细。
要强调一点的是,拉面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技艺,技艺高超的面食师傅,不但能够把扯面做出圆、扁、粗、细、三角形、四棱形等十余种形状,还能制作出几十种不同口味、形态各异的姊妹品种。譬如空心拉面、夹馅拉面、水拉面、油拉面、龙须面、小拉面、 银丝卷、一窝酥、清油饼、鸡丝卷等。
这大扯面入锅煮熟后,吃起来是口感柔软、筋道耐嚼,若配以三鲜打卤,或是大红烧肉、麻辣排骨、清汤牛肉、京味炸酱、黄焖鸡块等浇卤调和,再倒上一点老陈醋,那更是色香味俱全了。啥都不说了,开吃吧。
白龙饮江一根面
“一根面”,顾名思议,关键就在一个长,一个韧。
说到这“一根面”的做法,看似毫不稀奇,也就是将面加水加盐和成面团醒好,然后再把醒好的面团搓成长条,刷抹香油,然后盘成卷儿,等锅里水烧开后,再从面卷的一端开始揪拉成形,边拉边投入锅内,煮熟捞出即可。
然而,这一根面的制作技巧关键是在和面和揉面,全凭手工,而且绝对是个力气活,非常费劲。因此,这一根面制作时,既没有刀削面的“刀功”好看,也没有大扯面的花哨,全凭实实在在的“硬”功夫,那就是玩命的揉面,使得劲愈多,这面也就愈劲道。
且看这做面现场,面食师傅站在热汽蒸腾着的大锅前,边上盆里盘有拇指粗细的面条,里面漂着黄澄澄的油,然后一边抖动早已醒好的面,一边往开水锅里抽拉,犹如轧钢机吐丝一般,抽抽拉拉,一根直径在两毫米左右,头尾相连不断,粗细均匀,光滑细嫩的面条便在空中画出美丽的弧线,如同白龙饮江,蜿蜒跃入锅里,颇有几份面龙飞舞的好看。
据说这一根面最长可以拉到150米也不会断。当然,这样的功夫太过费劲,做出一碗一根面,至少都要抽拉40下,由此可以想见,这一根面的实诚和劲道。
更实诚的是,盛这种面的,一般要用气势“磅礴”的海碗,因为只有量大,才能显出一根面的长度之长,才能显出师傅的水平之高。如果说这一根面,口感靠的是这实诚的“面功”,那味道自然要凭借丰富的“卤料”。
山西面食最大的特色就是“一面多吃”,因此卤的花样也格外丰富,可谓千变万化,层出不穷。除却传统的西红柿、炸酱外,还有一种名叫寿阳酸汤的特色打卤,非常值得一尝。
热气腾腾面碗中有汤、西红柿、蛋花、姜、蒜、红辣椒、口蘑等,夹着面条,一口一口地咬着吃,咬的就是那个滑润而富弹性的 “嚼”头,然后再喝上一小口微酸略辣的汤料,那种感觉呀,就一个字:爽!
来源:太原道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