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那“一渠清泉干净水”
图为民革蚌埠市委会副主委周继红带队在引江济淮亳州水厂调研。
(相关资料图)
图为民革蚌埠市委会主委周景飞带队在引江济淮庐江枢纽调度控制中心调研。
引江济淮工程是继南水北调工程后我国规模最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也是我国第二条南北水运大动脉。工程建成后,对有效缓解皖北和豫东地区水资源短缺,沟通江淮航运,改善巢湖及淮河流域生态环境,推动安徽省南北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大基础设施和重要民生工程。
如何永续保障一河清水润皖北,绘就工程建成后“一渠清泉干净水,一道亮丽风景线,一条生态经济带”的绿色发展蓝图?2023年初,民革安徽蚌埠市委会聚焦引江济淮工程沿线的生态保护、水源地水质保障和供水水价等热点、难点问题,成立了以市委会主委周景飞为组长,民革蚌埠市人口资源和环境委员会中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为成员的调研组。
2023年4月起,调研组对引江济淮关键节点工程进行实地调研,与相关市、县水利、城市管理部门和供水企业进行座谈交流,展开调研。
合肥市庐江县:
关注通航后可能对水质造成的影响
7月2日,调研组前往位于合肥市庐江县的引江济淮工程重要节点之一的庐江枢纽,详细了解引江济淮工程的总体概况和庐江枢纽工程情况,参观调度控制中心,沿着河道一路查看船闸和船只停靠等待区的相关设施。
“引江济淮工程在设计建设上非常重视生态保护和景观打造。在引江济淮起点菜子湖,为严格保护候鸟生境,专门增加了亿元投资,将原来设计的航道西移1公里,远离鸟类集中区,并且,利用疏浚土方填筑湿地,为候鸟提供优质栖息地。”途中,引江济淮工程庐江建管处副处长李金冰指着岸边的植物护坡向调研组介绍说,“除了为候鸟让路外,引江济淮工程还安排亿元专项资金,为鱼类增设5处鱼道,保证鱼类洄游通道畅通。”
座谈中,调研组对引江济淮工程高质量建设、高标准打造生态廊道的做法予以称赞,同时,也表达了一定的忧虑,即工程通航后,沿线的港口码头和过往船只可能对水质造成不利影响。调研组建议,应抓紧开展相关研究,提出应对措施,并对渠化后的河道进行生态修复。
亳州市:
调研城乡生活供水情况
7月13日,调研组前往引江济淮工程江水北送段率先通水的亳州市,对城乡生活供水情况进行调研。
调研组先后实地走访龙德泵站、城南水库、城南地表水厂;向亳州市水利局和城市管理局详细了解全市生活供水水费收缴及补贴情况;询问水厂取水和供水成本增加的趋势、幅度、运营效益等。
陪同调研的亳州市水利局副局长杨景欢介绍说:“2020年6月,引江济淮工程先行向亳州应急供水后,城区主要河道的水质得到改善。同时,深层地下水位同比回升明显,供水工程对亳州市生态环境整体改善的效果非常显著。”
在龙德泵站,调研组看到取水口水质呈现微污染现象。对此,泵站工作人员解释说,原本河道中的水非常清澈,但由于前几天连降大雨,上游农田涝水排入河道,导致水质变差。
听到这个情况,民革蚌埠市委会副主委周继红说:“亳州是皖北最早出台引调水水源保护地方法规的地市,但清水廊道地跨多个市县,水质保障涉及上下游、左右岸,需要相关市县建立流域统筹、明晰责任、治理同步、监管有力、同享信息的联动共治工作机制,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水质稳定达标。”
宿州市:
保护好利用好工程成为新的迫切课题
一直以来,跨流域长距离调水工程的供水定价都是一个难题。为此,7月14日,调研组就引江济淮工程供水水价形成机制,赴宿州市水利局调研。
调研座谈会上,调研组听取当地供水企业关于农村供水水费收缴、政府对农村供水工程维修养护补贴等情况的详细介绍。
宿州市水利局副局长仇索表示,宿州市是水资源缺乏地区,生活用水由深层地下水改为地表水后,几乎全年都要从长江或淮河调水,北部的砀山、萧县,需要经过5级提水才能将淮河水送到调蓄水库。如果简单地按供水水价测算办法确定水价,那将是生活用水贵过油,是当地城乡群众不可承受的。尤其对于农村来说,过高的水价极易导致群众放弃使用自来水而去取用浅层地下水,重新回到饮水不安全的状态。
针对这一皖北地区普遍存在的问题,调研组认为,引江济淮工程是一项惠及皖北3千万群众的民生工程,皖北地区总体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保持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价格稳定,是关系整个社会稳定的大事。
因此,调研组从多个层面建议,给皖北地区生活供水设置过渡期,实行优惠水价,对农村供水延续已有的优惠政策。
通过一系列调研,调研组进一步认识到引江济淮工程对安徽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产生的重要影响。引江济淮工程不仅是一条输水河道,也是一条生态绿道、航运通道、文化廊道。随着一期工程的试通水通航和二期工程的推进,工程即将从建设为主向建管并重转型。如何保护好、利用好引江济淮工程,将成为新的迫切课题。
下一步,民革蚌埠市委会将进一步推进调研走深走实,从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促进引江济淮工程可持续利用上,提出充分发挥工程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措施建议,为安徽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蚌埠民革力量。(曾建军)
关键词: